首页 游戏资讯 游戏攻略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游戏攻略 >

《洛蕾塔》:夜雨淅沥,凄惨以终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1-30 05:42:35    

相比现今众多独游大作,《洛蕾塔》体量简短,数个小时便可完整通关。但所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”当我们跟随女主的视角深入游戏,时代的厚重感、小人物的挣扎与洛蕾塔情感的波澜,一切的一切,自会通过画面与言语的交错中有力地传达给我们,令每一位游玩者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。

捉襟见肘的现实,遥不可及的梦想

步入作品,简陋的房屋、压抑的音乐、阴暗的色调无一例外地展现出一股萧索的氛围,而这正是那时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。

《洛蕾塔》的故事发生于一个鲜明而独特的时代,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0年代。战争是过去了,但它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太多进步的东西,反而摧毁了他们的政治信仰、人生理想、道德标准,使他们以前以前封为神圣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。许多人怀疑参加这场战争是否根本就是铸成大错,他们心情苦闷,在感到前途茫茫之际选择逃避现实,恰如故事中的警长,在他的独白里,我们能看到一个昔日的“战争英雄”衣锦还乡后的迷惘,在无望的未来中选择饮酒度日。

除此之外,战后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大萧条,想再度振奋的一代人,经过痛苦地奋斗,被碰的头破血流,心灵变得更加枯萎,人生态度更加悲观。沃尔特一家的破败,正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人物群像。无法逆转行将幻灭的未来,更加强了洛蕾塔悲剧的必然性与真实性。

毋庸置疑,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

所有的偶然都是一种必然。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苹之末。”洛蕾塔谋杀丈夫的行为看似是冲动而为,其实已是矛盾冲突积蓄已久后的定局——在晚餐一幕,无论玩家是否选择在牛排里下毒,沃尔特都会死于女主之手,葬于枯井之中。

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强调:“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,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。”在作品中,洛蕾塔的悲剧就是与善的自己的冲突。她逃避面对因自己过错导致孩子的早夭,选择远离城市以扭曲记忆。殊不知,情绪的阴云从未消散,钝感的疼痛不断磨损着她。当她最后一次怀揣微弱的希望渴求外界向她施以援手时,回答他的只有沃尔特的怒吼,将洛蕾塔彻底推入泥潭深处,自此踏上一条毁灭的不归路。

故事以女主的视角切入,却不仅仅局限于洛蕾塔一人。我们斩断枷锁、快意恩仇之际,往往会误打误撞进入旁人的视野,例如警长、玛格丽特,甚至死去的沃尔特,人物的突然转换令我们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质疑,决心发生动摇,强迫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:是一意孤行,还是悬崖勒马?一念之差,就会改写每个人的命运走向。这是游戏设计相当巧妙之处。

旧梦可以重温,破镜不能重圆。在这条沾满血腥的路上,踽踽独行的洛蕾塔得不到他人的救赎,支撑她的只有心中渺茫的希望,绘出温馨未来以聊慰藉,却毕竟难抵疾风骤雨,迎接她的唯有凄惨落幕:自杀,终老于疯人院,迎接法律的审判或是冻死在阁楼。可以说,洛蕾塔用自己的余生反抗不公的命运,可叹在时代的洪流面前,只能粉身碎骨,在压迫中爆发,也在压迫中消亡。女主的悲剧如控诉,脱离作品而回音悠长。

尺之木必有节目

作品的故事架构足够完善,但在实际的游玩体验上,仍稍有不快之处:

  1. 幕间的小游戏缺少提示指引,有时会让我不明所以,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,抽离于前情的氛围去反复试错,有时颇令人困扰。
  2. 一周目结束后回溯章节略显繁琐,由于不能存档,很多事关剧情走向关键的选择节点不容易找到,而且常常需要从头再来才能通过某些其他结局,不够人性化。

结语

我曾经想过,最好的作品,并非需要完全写实,惨白微温,或是一种造梦,不参杂任何真实。那种摇摆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,倒也可称之为杰作。有时跟随上帝,有时跟随真相,没有好坏对错,个中心境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整体来说,作为一部以“悲剧”为主旋律的视觉小说,《洛蕾塔》的故事足够精彩与震撼,值得一试。